本期要點:
一、政策動態
(一)監管層力推銀行支持實體 落實“敢貸、愿貸、會貸、能貸”
(二)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預計今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
(三)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 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
二、行業訊息
(一)長租公寓“爆倉跑路”頻現 多地發布風險提示
(二)地方審計警示中小銀行風險隱患 部分不良率超5%
(三)北京自貿區呼之欲出 系列支持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來源:浙商資產研究院
一、政策動態
(一)監管層力推銀行支持實體 落實“敢貸、愿貸、會貸、能貸”
中國人民銀行9月10日舉行“金融支持保市場主體”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會議表示,引導建立敢貸、愿貸、會貸、能貸的機制,一直是監管政策的一大特點。銀保監會從信貸投放、資本監管、不良容忍、盡職免責、外部環境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差異化的鼓勵支持政策。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持續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內部機制體制,確保各項穩企惠企的金融支持政策精準落地,不斷深化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評論:為了維持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的持續支持作用,監管層開始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落實信貸投放并放松不良的容忍度。這么做是有前車之鑒的,因為2008年次貸危機時沒有指導的信貸市場立刻發生嚴重緊縮,進而給危機帶來的正反饋。應該說這種窗口指導是在目前情境下有益的選擇。
(二)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預計今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9月6日舉行的“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表示,要堅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早謀劃、未雨綢繆,正督促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落實資產質量分類。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法,增提撥備,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今年預計銀行業將處置不良貸款3.4萬億元。周亮稱,監管正完善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的長效機制,對各類風險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完善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嚴格規范股東股權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壓實三個責任,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的責任,穩妥處置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嚴格遵循房住不炒的定位,防止房地產市場過度金融化;同時落實資管新規要求,防止影子銀行反彈,通過打擊違法違規活動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評論:監管層對不良資產是識別和排查大約從2018年開始,銀行不良貸款是已經顯性確認的不良資產,還有大量銀行表外的、體現在供應鏈中的、抑或是資本市場上的不良資產有待摸爬。相信3.4萬億不良貸款的信號意義不只在于具體數字,更多在于對全版圖的金融風險出清的決心。
(三)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要把網絡互助平臺納入監管 實現持牌經營和合法經營
9月7日,中國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撰文稱,近年來,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保險需求持續釋放為保險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非法商業保險活動也借勢抬頭,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互聯網化使得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規制難度更大。調查發現,打擊非法商業保險活動主要涉及未經批準開展保險業務或設立保險機構、變相經營保險中介業務、以“保險”為名虛假宣傳銷售、偽造銷售假保險單證和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等行為。
評論:目前我國金融系統的金融資源供給可能是過剩的,雖然說要繼續支持實體經濟,但這種支持也只是暫時性的和選擇性的,我們沒有理由按照經濟繁榮發展的規模支持下行壓力中的實體經濟,因此需要控制金融資源的供給,否則會啟動反作用循環。
二、行業資訊
(一)長租公寓“爆倉跑路”頻現 多地發布風險提示
近期,上海、杭州、成都等多地長租公寓企業出現“爆倉跑路”現象,再次引發行業主管部門高度關注。9月1日,上海、廣州行業主管部門均發布了《住房租賃市場風險提示》,提醒房東和租客要警惕公司“高進低出、長收短付”等經營風險,防范“租金貸”風險,加強風險防范,避免經濟損失。此外,近期成都、合肥、重慶等地也密集發布了《住房租賃市場風險提示》,同時,成都、廣州近期還開展了住房租賃企業風險排查工作,西安、杭州也發布了住房租賃資金監管新規。業內人士認為,長租公寓近期不斷出現暴雷事件,核心原因是其商業模式存在部分脆弱性。上半年疫情的沖擊,加速暴露了企業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多地密集提示風險、開展風險排查、發布資金監管新規具有積極的意義。
評論:長租公寓商業模式引入的盈利空間比較窄而且不穩定,繁榮發展需要依靠多項強假設,因此一旦假設變動商業模式就難以為繼。同時這種業態廣泛牽扯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問題,因此主動監管是一種比較務實的選擇。在操作層面,需要引入與房產相對應的長期資金持有,才能弭平房客和原房東之間的矛盾。
(二)地方審計警示中小銀行風險隱患 部分不良率超5%
有時銀行為了降低不良率指標,會將少數不良貸款計入關注類(相應導致關注類貸款占比上升,但不良率低估),因此關注類貸款占比也是監測銀行是否隱匿不良的重要指標。截至9月3日,幾乎所有省份都公布了《關于2019年度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其中,地方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情況作為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重要內容,被多個省份納入審計之中。審計披露了部分中小行不良率偏高甚至突破5%的“監管紅線”、股權管理制度執行乏力、貸款投放不合規等問題。分析來看,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偏高主要因為經營區域集中、客戶結構單一、風險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從區域角度看,中小銀行一般集中于市縣區等范圍內,貸款集中度偏高,信用風險難以分散,其資產質量受到地方經濟發展影響較大。近年來,部分過剩產能集中、經濟結構落后地區受經濟結構調整影響,經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直接導致地方性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飆升。
評論:從年初至今監管層對于金融機構的整體態度還是要求支持實體經濟,容忍不良貸款,這個基調基本沒有變過。中小銀行風險隱患不是新聞,這些機構的風險一直都在,包商事件后也引發了全社會關注但也很快控制。那么現在再揭開鍋蓋,意圖可能是要拿中小銀行開刀,緩解金融體系的不良壓力。
(三)北京自貿區呼之欲出 系列支持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北京要建自貿試驗區了,這是日前召開的2020年服貿會上傳出的重磅信息。不同以往,這次北京要設立的是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據了解,為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北京市將抓緊制定具體落實方法,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此外,還將圍繞數字貿易和科技創新推出一攬子政策。
評論:北京設立自貿區主要偏向服務貿易,與上海自貿區的貨物貿易形成對應關系,分別發揮各自在科學技術與經濟貿易的長處,加速一線城市窗口作用建設,下階段北京自貿區的建設速度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