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點:
一、政策動態
(一)郭樹清:堅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二)發改委將從三方面發力 應對企業債風險及違約處置
(三)財政部:已下達2000億元專項債 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二、行業訊息
(一)永煤債券違約事件余波未平 更多中介機構遭調查
(二)多地混改項目批量涌現
(三)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即將誕生?銀保監會正式回應: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
來源:浙商資產研究院
一、政策動態
(一) 郭樹清:堅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不良資產認定和處置大步推進。針對較為普遍的資產質量不實問題,對金融機構開展多角度檢查評估,嚴格要求風險資產審慎分級。堅決懲治掩蓋不良資產,嚴厲打擊做假賬。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2016年一度超過128%,2019年末降至82%。3年時間里,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5.8萬億元,超過之前8年處置額的總和。與此同時,加快補充資本,增提撥備,全面提升了各類金融機構應對外來沖擊的實力。
盡最大可能提早處置不良資產。信用風險是金融業最基礎的風險,有毒資產是必須下決心切除的病灶,掩蓋拖延只會貽誤治療,最終帶來嚴重后果。金融機構要采取更審慎的財務會計制度,做實資產分類,充分暴露不良資產。日常監管上,不簡單將不良率上升作為評判標準。要利用撥備監管要求下調騰出的財務空間,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制定切合實際的收入和利潤計劃,增加撥備計提和資本補充。疏通不良資產處置的政策堵點,為提高金融體系穩健性創造更有利條件。
評論:疫情剛發生時金融業曾出現過一種奇異現象,一方面宏觀經濟承壓導致不良率上升,但另一方面銀行卻大量計提撥備導致監管懷疑有藏利潤。此時此刻郭行長又點出要利用撥備下調的財務空間加大不良資產處置,意圖就是催促銀行在年底夯實資產質量,就像大禹治水一樣,用撥備堵不良資產不如疏通資產處置渠道,借助AMC及社會資本力量化解風險。
(二)發改委將從三方面發力 應對企業債風險及違約處置
11月17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家發改委始終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企業債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企業債券發展與推進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落地有機結合,持續加大對經濟發展關鍵領域、重點區域、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的融資支持力度,引導和撬動更多中長期、低成本的社會資金投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評論:從發改委對企業債券的態度來看,總體上來說還是持支持態度的,但是對于債券發行的目的和資金應用的方向提出了更多的管理性要求,說明行政干預的手可能會變長,這也是近期信用債違約的監管反饋。
(三)財政部:已下達2000億元專項債 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11月18日,財政部表示,2020年,全國人大批準安排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75萬億元。經國務院批準,11月11日,已下達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銀行風險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2000億元,目前分地區額度已全部下達。據財政部最新數據,截至10月底,今年累計發行地方債61218億元,其中,新增債券44945億元,再融資債券16273億元。新增債券中,一般債券發行9479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00%;專項債券發行35466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94.6%,完成已下達額度的99.9%。
評論:中小銀行由于其各自體量規模較小,因此難以通過資產處置的方式來出清不良資產,這是業內達成的共識。但另一方面如果中小銀行集中幾家同時爆發信用風險,那么目前的中央金融機構的力量是較難應對的,這是我國目前面臨的系統性風險來源之一。從財政部的選擇來看,還是使用寬松的財政政策沖淡稀釋金融風險,這是目前有限手段下的最優選擇,但是要謹防中小銀行的逆向選擇。
二、行業資訊
(一)永煤債券違約事件余波未平 更多中介機構遭調查
繼海通證券之后,11月19日,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稱,近日,交易商協會在對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開展自律調查和對多家中介機構進行約談過程中,發現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主承銷商,以及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存在涉嫌違反銀行間債券市場自律管理規則的行為。依據《銀行間債券市場自律處分規則》等有關規定,交易商協會將對相關中介機構啟動自律調查。這是交易商協會連續兩天宣布對永煤違約事件中相關中介機構啟動自律調查。永煤債券超市場預期的突然違約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債市恐慌,多只債券因此受牽連引發大跌。不少分析人士呼吁,有序的違約有助于市場成長,無序的違約會令十余年積累的信用毀之一炬。只有違約的有序性得到維護,才有利于強化市場紀律,讓中國債券市場更為健康地發展。
評論:客觀上來講,公共信用違約本質是一個概率事件,同樣都是AAA評級的國有企業債券,機構投資者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已經完成了盡調事項,這類違約事件發生應當追責授予AAA評級的評級公司及其他中介機構。
(二)多地混改項目批量涌現
因多個混改項目而被業界關注的天津市,近日再次密集推出近30個國企混改項目;內蒙古自治區國資委集中挑選8個區屬企業的40余個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向社會公開推介,預計落地實施后將引入社會資本近200億元;遼寧、山東、甘肅省亦分別推出69、40、50個國企混改項目;9月份,四川省、重慶市國資委采用網絡直播方式,通過線上推出首批100宗川渝國企混改項目;此外,黑龍江省在今年7月份明確,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到2022年基本完成具備條件的充分競爭商業類國有企業混改或股權多元化,推進170個混改項目。
評論:經濟下行期,民營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國有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社會資本有從私人部門抽出,流入公共部門的天然傾向,這也是多地混改項目涌現的底層邏輯。這樣有助于國有企業增強資本實力和引入市場化導向,是利國利民的正向舉措。
(三)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即將誕生?銀保監會正式回應: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
我國有中小企業近3000萬戶、個體工商戶7000萬戶,作為龐大的市場主體,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不同程度地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近日,銀保監會在官網發文對“關于建立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性銀行的提案”給予答復。表示,從新設銀行的財務可持續性、新設銀行需要政府財政性資金的持續投入、新設銀行的人員設置和網點布局、新設銀行的服務對象等多方面考量,“新設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性銀行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需進一步深入充分研究論證。”
評論:銀保監會如此表態,基本上等同于官宣,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落地依然進入計劃。政策性銀行的引入會給中小企業更多的長期資金支持,這有助于企業的轉型期順利過渡,降低企業經營壓力和潛在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