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點:
一、政策動態
(一)銀保監:加快起草《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制度
(二)非標認定標準明確 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將出
(三)前三季度銀保監開出500多張罰單 治亂象成效顯現
二、行業訊息
(一)車企否認“破產”傳聞 車市寒冬企業面臨洗牌
(二)底價75億元出清幸福人壽股權,中國信達告別保險市場
(三)濟南農商行不良率高至4.97%
來源:浙商資產研究院
一、政策動態
(一)銀保監:加快起草《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制度
2018年4月20日,商務部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完成了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以下簡稱三類機構)的經營規則和監督管理規則制定職責轉隸工作后,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也紛紛成立。至此,各地方商業保理企業由對應的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監管。根據《中國銀保監會關于商請組織開展商業保理行業專項清理排查的函》(銀保監函〔2019〕31號),各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于2019年對各區商業保理企業展開全面清理排查,同時銀保監也在加緊出臺商業保理行業管理制度。
日前,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總結梳理了普惠金融體制機制、產品服務、資本市場融資、信用信息體系、擔保增信體系、差異化監管、貨幣財稅政策、法律法規、消費者權益等9個方面的舉措,其中“第九條彌補制度短板,健全普惠金融發展的法律框架”中提及商業保理行業相關制度的起草制定:
“加快補齊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短板。完善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商業保理企業等六類機構監管規制,起草《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補充規定》《融資擔保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典當管理辦法》《融資租賃企業監督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等制度,印發《關于加強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繼續推動《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盡快出臺, 為相關監管規制提供上位法依據。”
評論:監管覆蓋所有實質上從事金融業務的機構,這是新金融監管框架下的原則底線。從此次普惠金融發展報告的導向來看,商業保理機構的監督管理要求即將出臺,雖然監管細節不得而知,但是銀保監系統的監管思路應該是從資本監管出發,對業務資產資本計提提出各項要求,可以預見未來保理業務開展將會是在強資本約束下進行,合規經營將是保理公司展業的重要前提。
(二)非標認定標準明確 資管新規配套細則將出
備受業內關注的非標資產有了明確定義,其市場發展也將進一步規范。中國人民銀行12日發布《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認定規則》)。《認定規則》作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即業內所稱的資管新規的重要配套文件,擬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下分別簡稱標債資產與非標資產)的界限、認定標準及監管安排。
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認定規則》充分考慮市場需要,為各類債權類資產提供了明確的標債資產認定路徑,提升債券市場的普惠性和包容性。《認定規則》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指依法發行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固定收益證券,其他債權類資產被認定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應當同時符合五個條件,即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托管。在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認可的債券市場登記托管機構集中登記、獨立托管;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認定規則》也對此前一些市場機構非常關注、但性質模糊的金融資產的“是否是非標”進行了認定。如,《認定規則》明確,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的理財直接融資工具,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有限公司的信貸資產流轉和收益權轉讓相關產品,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有限公司的債權融資計劃,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的收益憑證,上海保險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債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等是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
評論:認定規則中對于標準金融資產和非標準金融資產都給出了明確定義,對標準金融資產的定義基本關注在資產本身的可分性,而其他所有類型資產都將歸入非標,并引入期限結構要求和資本計提要求。那么對于AMC而言,如果要將所持金融資產在交易場所掛牌交易,那么就對資產管理和資本計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前三季度銀保監開出500多張罰單 治亂象成效顯現
超500張罰單、8000萬元罰金,銀保監系統今年前三季度對保險市場亂象依法依規嚴格懲處,保持高壓態勢。這一數字相較去年同期呈現“雙降”。意味著通過持續整治,保險市場治亂象取得明顯效果。正如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處罰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監管、責任的到位倒逼銀行保險機構落實自己的主體責任,維護市場秩序,保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兩年來,已累計處置不良貸款超過4萬億元,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穩定在2%左右,撥備覆蓋率超過175%,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監管指標均處于較好水平。可以這樣講,抵御風險的“彈藥”是充足的。金融風險已經從發散狀態逐步轉向收斂,總體可控。
評論:當前銀行不良貸款率存在結構性分化特征,區域上東南沿海尤其是浙江已經低至1.02%,來源上四大行控制在1.5%以下。顯然經濟持續下行環境下不良率將維持高位,但是這些地區和機構已經相對上岸,那么AMC的收購來源只能對接中西部地區和地方銀行,總體資產質量將會下降,經營風險將會提升。
二、行業資訊
(一)車企否認“破產”傳聞 車市寒冬企業面臨洗牌
10月10日,有關銀行通知排查車企風險的消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對此,平安銀行回應表示,這屬于常規風險管理動作。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股份也紛紛發聲。截至2019年8月,中國汽車銷量已連續14個月同比下降,雖然行業整體降幅有所收窄,但行業產銷整體下降依然面臨較大壓力。分析人士指出,受汽車行業低迷影響,汽車企業也面臨洗牌,處于三四線的品牌車企難以為繼,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2018年,汽車行業28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19年以來,下滑態勢仍在延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8月,全國汽車銷售1610萬輛,同比下降11.0%。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從車市整體情況看,車企分化走勢加劇,SUV增長紅利不復存在,新能源市場高增長也逐步降溫,合資向下布局入門級市場,存量競爭白熱化,自主品牌份額逐漸被擠壓,多數企業體量持續低于盈虧平衡點,擺脫虧損局面是自主品牌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評論:車企在中國的收縮可能才剛剛開始,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接近飽和,未來只有小批量的更新替換需求,因此歷史紅利期催生的供應體系將難以維系,樂觀預期是大廠兼并小廠,悲觀預期是大廠都有經營困難。經過這一輪洗牌后,汽車行業將被歸屬到成熟行業,提供穩定收益但低增長的投資回報,過剩的資本將從汽車行業中撤離。
(二)底價75億元出清幸福人壽股權,中國信達告別保險市場
10月12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網站公告,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將以75億元的轉讓底價出售幸福人壽5165985442股股份(占總股本的50.995%),信息披露起始日期為2019年10月14日,期滿日期為2019年11月08日。以這一價格估算,幸福人壽的估值約為150億元。繼2016年出售巨虧的信達財險后,這是中國信達在保險板塊的第二次“滑鐵盧”。今年6月,中國信達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布公告稱:擬出清所持全部幸福人壽股份,共計51.66億股。中國信達是幸福人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0.995%。
中國信達公告稱,為落實有關監管精神,優化整合子公司平臺資源,公司提請年度股東大會批準本公司轉讓所持有的全部幸福人壽股份。這一股權轉讓議案已提交中國信達董事會2019年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數據顯示,2018年,幸福人壽凈虧損68.28億元,成為當年“最慘保險公司”。
評論:信達轉讓幸福人壽的動機有兩個方面,一是監管導向機構回歸主業正本清源,二是幸福人壽虧損嚴重,因此信達從善如流處置所持有幸福人壽股權退出保險板塊。客觀上對著地方AMC產生更大的沖擊,因為四大AMC的業務實質上聚焦到不良資產主業,地方AMC將會面臨全面競爭,而且在資源稟賦上面臨先天劣勢。
(三)濟南農商行不良率高至4.97%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濟南農商行的定向發行說明書(申報稿),該行計劃定向增發7.14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4.29億元,全部用于補充公司的核心一級資本。據悉,該行去年因資產質量下滑導致了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因此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并且今年一季度處于凈虧損狀態。截至一季度末,該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升至4.97%,撥備覆蓋率僅為88.53%,嚴重低于監管紅線。
評論:山東是繼浙江后不良資產存量高比例高的區域之一,目前浙江省的不良率已經低至1.02%,因此AMC必然在山東重點布局,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從濟南農商行的定增書名數可以看出,地方銀行的不良率高企是普遍現象,山東省整體不良率令人擔憂。